一份防止锅炉超温的技术措施

 机组启动期间在升压开始阶段,饱和温度在100℃以下时,升速率不得超过1.1℃/min。在汽轮机冲转前(300℃),饱和温度升高速率不得超过1.5℃/min。
机组冷态启动过程中严格按照机组升温曲线控制主再热蒸汽温度。在机组冷态启动过程中,机组并列前的温升速率控制不高于1.85℃/min,机组并列后的温升速率控制不高于1.5℃/min。
       并网前尽量不投入过再热汽减温水。可以采取控制燃水比(调节储水箱溢流量),保持较小的总风量(800-900t/h),改变二次风配置(塔型配风,燃烬风和上层二次风全关),投入高旁减温水降低冷再温度等措施。为降低减温水投入,可以提高冲转前主再热汽温度至400℃,并网前主再热汽温度不超过455℃。并网后,可少量投入一级减温水调整主汽温度,保证减温器后过热度20℃。;100MW负荷以下,尽量少投用三级减温水;300MW负荷以下,禁止投入再热汽减温水。以减少高温过热器和高温再热器管壁温度的变化率。

       正常运行应保持过、再热汽温均在额定值-10℃~+5℃范围内,且过热器、再热器两侧出口的汽温差分别小于5℃和10℃。
      应控制主汽、再热汽温度之差应保持±28℃以内,主汽温度高于再热汽温最大不超过42℃。启动与低负荷时,允许再热汽温低于主汽温度偏差83℃。
       正常运行时,过热汽温可用煤水比做粗调,I、II级减温水做细调。以分离器出口温度(中间点温度)来反应煤水比。保证一级减温水出口温度在430℃左右变化,二级减温水出口温度在513℃左右变化。
       再热汽温正常用烟气挡板的开度来控制,保证再热汽侧烟气挡板开度在10%-100%之间变化,保证过热器、再热器档板开度代数和不得小于100%。当再热器出口温度超过额定值时,再热器事故喷水投入参与汽温控制,正常运行中要尽量避免采用事故喷水进行汽温调整,以免降低机组循环效率。
      机组运行中正常升、降负荷速率不超过7MW/min,在198MW~630MW负荷区间内升、降负荷要维持屏式过热器、高温过热器、再热器出口蒸汽温度稳定,如由于升降负荷的扰动造成上述温度的波动大,要适当降低机组的升、降负荷速率或暂停升降负荷,待汽温稳定后继续进行负荷变动操作。
       加强受热面金属管壁温度的监视,出现金属管壁温度报警应立即降低蒸汽温度运行,若降低温度运行后金属温度还是超限,应降低机组负荷直至报警消除。
       控制过热器出口蒸汽温度两侧偏差不超过10℃,屏式过热器出口蒸汽温度两侧偏差不超过15℃,再热器出口蒸汽温度两侧偏差不超过15℃,并且运行中按照温度最高点控制蒸汽温度。
       为防止炉膛热工况扰动造成受热面超温,正常运行中一、二、三级减温水应处于可调整的中间位置,再热器事故减温水应处于备用状态。严禁采取大幅调节过热汽温度的方法控制再热汽温度。
       根据运行工况的变化,分析引起蒸汽温度变化的趋势,尽量使调整工作恰当地做在蒸汽温度变化之前。要特别注意对过热器、再热器中间各段蒸汽温度的监视。

       过热蒸汽温度的调整,通过合理的燃料与给水比例的控制作为基本调节,喷水减温作为辅助调节。在运行中应控制中间点温度,尽量减少减温水的投用量。
       从烟气侧调整汽温时,应对燃烧工况认真分析,找出有效的调整手段,调整时不能破坏炉内正常的燃烧工况,同时应注意炉内各受热面的换热工况变化,及时进行调整。
       运行中主再蒸汽温度急剧上升,喷水减温、降低风量及改变烟气挡板开度均无法恢复至正常范围时,应采用改变锅炉水煤比,降低锅炉燃料量,调整机组负荷等方法降汽温。但此时须密切监视锅炉燃烧工况并查明汽温升高原因。
       严格执行制粉系统故障技术措施,制粉系统故障后,必须将稳定参数放在第一位置,只有在各项参数稳定后,才可启动备用制粉系统,逐渐恢复机组负荷。
      在RB发生时,若因自动调节不良,参数呈现发散趋势,如煤水比严重失调。受热面严重超温。一次风压波动大等情况。必须手动干预时,要综合考虑解除单体自动对协调或机跟随控制的影响,避免造成事故扩大。
       严格执行低负荷稳燃技术措施,机组快速降负荷至机组深调,提前提高滑压偏置,确保主汽压力不得低于13MPa,避免发生水动力不足现象。

相关产品

查看全部产品
知识百科
类型筛选
锅炉类型:
额定容量:
燃料:
tel
迪森7*24小时服务热线
0519-86600666
联系我们

行业资讯

查看全部资讯
2025-06-29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联合广东省委金融办,广东省发改委、工信厅、财政厅、生态环境厅、林业局,广东金融监管局、广东证监局等九部门制定《关于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 推进美丽广东建设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统筹做好广东绿色金融大文章,助力广东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全方位推进美丽广东建设。 《工作方案》提出实施四个专项行动。一是实施重点领域绿色融资扩面提质专项行动,全力支持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强化绿色制造、智能制造金融服务,持续优化林业金融服务,切实做好能源保供和低碳转型金融服务,积极支持广东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二是实施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创新提升专项行动,积极推动涉碳金融产品创新,强化绿色信贷产品创新力度,加快发展绿色直接融资服务,推动绿色保险高质量发展;三是实施绿色融资对接畅通提速专项行动,建立完善绿色融资项目(企业)名录库,常态化长效化开展绿色产融对接,提高金融机构绿色金融服务能力,增强绿色金融风险防控能力;四是实施绿色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提效专项行动,统筹推进担保增信和金融风险分担补偿等外部生态体系建设,加强绿色领域信用体系建设。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将与有关部门加强政策协同和信息共享,共同推进《工作方案》各项举措落到实处,强化政策激励作用,加大监测评估考核和宣传推广力度,营造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打造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广东样板”,促进美丽广东建设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
2025-06-27
6月26日,工信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要点内容提炼如下: 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相关全会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精神。 目标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和目标导向,以实现碳达峰目标为引领,加大绿色低碳领域标准创新和供给力度,实施支撑工业和信息化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标准体系。 时间节点及目标:到2027年,推动制修订绿色低碳领域标准百项以上,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标准体系逐步完善,标准化工作效能进一步提升;到2030年,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标准化工作基础更加牢固,标准体系更加健全,标准化对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发展支撑作用更加显著。 标准急用攻坚行动 加强碳足迹核算标准供给:以市场需求迫切、减排贡献突出、供应链带动作用明显的工业产品为重点,按照团体标准先行先试、逐步转化为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的原则,推进重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制定,稳步有序扩大覆盖产品范围,条件成熟的可直接制定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对实施基础好的团体标准采信为行业标准或...
2025-04-16
4月15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做好2025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关工作的通知。文件明确,2025年4月20日前,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向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预分配2024年度碳排放配额。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2024年度碳排放配额不开展预分配。 自2025年7月起,每月结束后的40个自然日内,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组织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重点排放单位通过管理平台开展碳排放统计核算数据的月度信息化存证,并对存证数据进行技术审核。2025年10月31日前,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组织完成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1—6月碳排放统计核算数据月度信息化存证补报工作。 详情如下: 关于做好2025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关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环境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局: 为统筹做好2025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工作,保障市场健康平稳有序运行,根据《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现将重点排放单位名录制定、数据质量管理、配额分配与清缴等有关工作要求通知如下。 一、加强重点排放单位名录管理 (一)名录制定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重点排放单位名录按年度分行业制定。对发电、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年度直接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单位,应当列入重点排放单位名录,名录制定的具体要求见附件1。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要制定本行政区域2024、2025和2026年度重点排放单位名录,确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对象。重点排放单位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后,不再参与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相同行业和相同种类温室气体管理,避免重复管控。 (二)名录公布 2025年5月10日前,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将2024和2025年度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名录通过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以下简称管理平台,网址为.cn)和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官方网站向社会公布(名录公开格式见附件2),并将有关权利义务及时告知重点排放单位。2026年度发电、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名录应于2025年10月31日前公布。 (三)账户开立 2025年5月15日前,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组织新纳入的重点排放单位开立管理平台账户,并

迪森图库

查看全部图库
2024-12-24
2024-11-21
2022-01-04
在线客服
微信联系
微信联系
微信联系
电话咨询
0519-86600666
0519-81096320
返回顶部